几点想法:
1 滥用引渡机制是对国际法公信力的严重伤害。
需要明确,「引渡」(extradition)并非一种主权国家天然具备的权力,而是一种国与国之间的特别优待。引渡必然伴随着对其他国家司法主权的侵蚀,需要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,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加以实现。
目前,美国和世界上 100 个以上的国家有引渡协议。(图中蓝色部分,完整列表请见:List of United States extradition treaties) 通过地图上的标记,就不难发现其中国际政治传统和意识形态影响的因素。在该起事件中,美国已经向加拿大提出了引渡申请,但还需要经过加拿大的批准才能移交人员,后续进展值得关注。
国际法上有个概念,叫做 comity,直译过来是「礼让」。而 comity 正是引渡制度的重要基础:各国出于对他国的良好愿景,自愿在一定程度上让渡了司法主权。如果这种礼让变成了意识形态站队的工具,国际法的尊严难免会受到打击。
2 华为的声明非常谨慎
根据 BBC 和路透社等报道,逮捕发生在 12 月 1 日,而华为今晨(6 日)声明称「并不知晓孟女士有任何不当行为。」
与之前一些其他企业公关危机中的声明(「经过当地警方调查,未发现有任何不当行为」)相对比,这一措辞显然更为高明,切断了被认为构成误导利益相关方的可能。当然,华为本来也没有因为虚假陈述而在美国被投资者起诉的风险。
接下来需要关注的时间点,是加拿大当地时间本周五 (12 月 7 日) 举行的保释听证会。孟女士有无回国的可能,将取决于这场听证会。
3 应注意避免未经证实的消息干扰。
据报道,孟女士已经申请了媒体报道禁止令(来源:Canada arrests top Huawei executive on suspicion of violating Iran sanctions) 。现阶段并没有能够得到官方或者当事人本人确认的、有关逮捕事由的信息。虽然逮捕发生的时间非常暧昧,但要注意在网络传闻面前保持清醒。
华为,智能社会的使能者近期,我们公司 CFO 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转机时,被加拿大当局代表美国政府暂时扣留,美国正在寻求对孟晚舟女士的引渡,面临纽约东区未指明的指控。
关于具体指控提供给华为的信息非常少,华为并不知晓孟女士有任何不当行为。公司相信,加拿大和美国的法律体系最终会给出公正的结论。
华为遵守业务所在国的所有适用法律法规,包括联合国、美国和欧盟适用的出口管制和制裁法律法规。